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,工业是立国之本。加快建设制造强国,必须把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到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各项工作计划和政策措施中,加快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。
把创新发展摆在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位置。破解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矛盾,必须坚持国家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,把增强产业技术实力作为战略支点,统筹推 进科技、管理、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创新,走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道路。要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载体,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智能制造、增 材制造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,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。要大力实施工业强基工 程,构建地方、行业协会、金融机构、整机企业和基础企业协同推进的机制,打通研发、标准、产业化及应用的整个产业链条,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基础工 艺,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制造水平,有效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。要聚焦国家战略目标,融合高新技术、高端装备、高级人才和高水 平服务,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,组织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,加快形成高端引领的发展格局。要把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与推动大众创新、万众创业 紧密结合起来,既发挥大部门和产业链优势,推进跨领域、跨行业协同创新,又通过集众智、汇众力,极大地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,加快提质增效升级步伐。
把协调发展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。要按照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把中国制造2025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之中,统筹国 内国际两个大局,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网络强国战略、对外开放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等紧密协同,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,不断营造制造业良好的发展环境。要发挥 好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作用,强化重大规划、重大政策、重大工程专项、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的协调安排,加强战略谋划和跨地区、跨部门协调,督促 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能,对每项政策进行细化实化、加快落地,成熟一项推出一项。要完善重大产业工程布局协调机制,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基础大数据平台,加强部省 合作和政策互动,指导各地围绕实施“一带一路”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,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,聚焦核心优势,强化分工协作,制定差异化推进 目标和配套政策体系,不搞一哄而上、低水平重复建设。要坚持进退并举、新旧平衡,既大力发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10大重点领域,又下大力气抓好传统制 造业改造提升,促进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,使新旧增长动力平顺转换。
把绿色发展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着力点。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,全面推行绿色制造,实施绿色制造工程,并将之列入九大战略任务、五个重大工程 之中。要以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,实施生产过程清洁化、能源利用低碳化、水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改造,推广循环生产方式,培育增材制造 产业,强化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绿色协同发展。要大力推动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,重点突破节能关键技术装备、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和资源开发综合利 用适用技术装备,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和环保服务,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。要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,以企业为主体,加快建立健全绿色标准,开发绿色产品, 创建绿色工厂,建设绿色园区,打造绿色供应链,建设绿色制造服务平台,强化绿色监管和示范引导,推动全面实现制造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,促进工 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融。
把开放发展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。制造业是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,也是我国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主力。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正在发生 深刻变化,国际分工体系加快重构。与此同时,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,制造业正成为一些世界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,争夺产业链、价值链的角力场。这 场历史性变革,抓住了是机遇,就能实现跨越发展,抓不住就是挑战,就会被长期锁定在产业链低端。在出口增速放缓、传统成本优势削弱等因素影响下,推进制造 强国建设,必须树立全球战略思维,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调整的机遇,坚持内外需协调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,深化产业国际合作交流, 努力形成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。要突出落实好“一带一路”战略,建立“走出去”重点项目库,通过完善支撑服务体系、强化产融合作,支持引导钢 铁、水泥、电解铝、高铁、通信设备、工程机械等行业企业,以沿线国家、境外产业园区为重点,有序参与重点领域投资合作。同时,充分发挥多边双边交流合作机 制作用,深化5G、工业互联网、智能制造、中小企业、核与航天等领域合作,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,持续提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和制度 性话语权。
把共享发展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根本立足点。制造业肩负着吸纳就业、满足社会需求和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使命。当前,制造业领域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方兴 未艾,正在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;新兴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、经营管理人才和新一代产业工人的强劲需求,也提供了许多新的发展机会。谋划好制造业发展,必须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,建设人人参与、人人尽力、人人享有的制造强国。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汽车等关 系民生的高端制造业,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,力争突破一批基础共性技术和重大公益技术,努力满足国内需求。要深入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部署,围绕 “增品种、提质量、创品牌”,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,开展国际对标提升,支持制造企业“双创”,以更优质的产品、更丰富的业态引领和满足国内消费升 级需求。要大力深化“互联网 ”与中国制造2025的有机结合,推动网络提速降费,强化电信普遍服务,培育壮大共享经济,使人民群众在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。